當督導拿出大鵬航空傳來的空拍計畫路線和區域時,大夥看了都傻眼,位置就在台北縣市的正上方,預計高度4000呎!
看著那東西向橫佈的空拍路線,心裡開始盤算著等會如果我遇上了得如何處理他。高度4000呎不是太妥當,因為台北市有一塊眾所皆知的限航區,限高就是4000呎,飛機進去又要上報了,最後大鵬航空已4100呎的高度進行空拍作業。

空拍作業雖然會保持在臺北近場臺的雷達管制員手上,但是他是以目視飛航進行。也就是即使他請求任何的航向,管制員並不需要理會最低雷達引導高度的問題,因為和地障的隔離屬於他的責任。至於他和其他航空器間的隔離呢,就必須要視他在什麼空域內了。在台北飛航情報區飛航指南中的1.4.3有清楚地列出了相關空域分類的權利義務。以下僅摘錄出與本文有關的兩個空域分類

1.4.3   各類空域之服務及限制(摘錄)

空域類別 飛航種類 隔離服務服務種類 目視天氣標準能見度及距雲距離空速限制 無線電通信需求需要航管許
C儀器飛航IFR與IFR航空器IFR與VFR航空器航管服務不適用10000呎以下不得超過250浬/時持續、雙向無線電通信
目視飛航VFR與IFR航空器

1. 航管提供與儀器飛航航空器之隔離

2. 目視飛航與目視飛航航空器間,航管提供航情諮詢(如目視航空器要求,提供避讓相關航情諮詢)

依飛航規則規定之標準實施10000呎以下不得超過250浬/時持續、雙向無線電通信
E儀器飛航IFR與IFR航空器航管服務,如工作量許可,包括目視飛航航空器之航情諮詢不適用10000呎以下不得超過250浬/時持續、雙向無線電通信
目視飛航通信追蹤服務如工作量許可,提供相關航情依飛航規則規定之標準實施10000呎以下不得超過250浬/時持續、雙向無線電通信

因此,如果空拍的區域正好在松山C類空域內(松山機場為中心、半徑10NM、高度7000FT,請見下圖),那麼ATC必須提供的是隔離,也就是必須要套用任何一種隔離標準。但是飛出這個區域的話(暫且不論是否進入台北C類空域),航管則僅需要提供相關航情即可。這一次的台北市區空拍大部分時間都在C類空域內,所以航管必須要提供隔離服務。

但是低高度的空拍對於台北有什麼影響呢?大家都知道松山機場是位於台北盆地內,周邊的高地障一直是松山機場運作極大的問題,也因此,松山機場周邊的最低雷達引導高度並不算低,從AIP提供的航管監視最低高度圖可以看出來。松山機場10跑道起飛後至少要通過3600呎航管才能開始引導,接著往南就會逐漸升高到4000、4300、5000...。前面提過對於目視的航空器,因為他們必須自行保持地障隔離,MVA並不成問題,但是由於儀器飛航的航空器需要跟目視飛航作隔離,這時候難免會有引導的需求,也因此地障造成了引導儀器航空器避讓的一個極大困擾。


 
 
這一天,大鵬航空的BN2市區空拍路線大致如下圖

空拍機雖然預計的路線是東西向,但是空拍的位置是經過設定的,因此飛機在拍完每一個區塊之後,就需要一個類似淚滴型的航道迴轉來進入下一個空拍區塊。大家可以看到4100呎的高度幾乎已經佔住了機場南面的大部分空間,儀器飛航的飛機跟目視飛航必須要保持500呎的高度隔離或者是其他隔離(例如目視隔離或是雷達隔離)。如此,如果儀器飛航的飛機要保持高度隔離的話,就必須在3600的區塊內鑽,而另一個陷阱就是那塊4000呎的R-48限航區,所以飛機只能在僅存的約5浬寬度空間內飛行,真是標準的夾縫中求生存啊!下一張圖我們把松山的MU4離場和到場程序都擺進來看看....藍色是離場航道,橘線則是到場航道。



空拍機與離場:

由於地障關係,松山機場的標準儀器離場(SID)除了MU4H之外,其他的SID的最低儀航高度(MEA)都是一萬呎以上。松山機場平時採自動放行,也就是塔台放飛機起飛並不需要經過近場台的同意。但是一旦遇上低高度空拍,因為飛機起飛必須要保持暫時高度,而這個暫時高度還不能保持太低否則會有接近地障之虞,因此遇上低高度空拍時,會暫時取消自動放行的作業,塔台要放飛機起飛前必須逐架獲得近場台的同意。這時候近場台會依照空拍機所在的位置來判斷是否可以放行,或是保持低高度放行,或是乾脆讓飛機在地面上等待。

MU4H的飛機雖然MEA很低,可是如果直接爬到MEA高度,和4100FT的空拍機依然會有問題,因此起飛後必須要先暫時保持高度在至少3000至3600呎之間。如果是3000呎的話,飛機如果進入3600呎MVA的區塊就無法引導,而且也可能會有接近地障之虞,因此3600呎可能是一個最適當的高度,如此不但可以引導避讓始兩架飛機提前錯過,也可以保有500FT的高度隔離。但是如果讓飛機照著SID飛行,飛機就會進入到下一個更高高度的區塊,所以如果預期飛機會被壓很久的話,就必須要帶他繞著4500Ft的區塊外緣閃避地障,非常麻煩。

當時我遇上的就是類似這樣的狀況,當飛機都保持著必要的高度交錯,空拍機也已經目視離場航機保持著目視隔離,那架離場的飛機仍然覺得飛機有點近。而他在低高度壓了一會,接著往西南邊引導時,好不容易可以爬高時,他又遇上了一架從B591東面到場的飛機,所以離場飛機也僅能爬到6000,讓到場的飛機下降到7000呎高度。之所以如此選擇,是因為到場飛機距離五邊大概只有20浬不到的距離,如果讓到場飛機保持太高的高度,他會沒有空間下降,因此裡面最大的苦主幾乎可以說是離場的那架飛機了。

如果空拍機的所在區域真的讓離場的飛機無處可逃的話,那就真的只能讓離場的飛機暫時等待了。你可能會問:「為什麼不把空拍飛機先拉開?」要這樣做當然可以,只是如此空拍機就會佔用空域更久的時間來完成他的工作,因此我們都會傾向趕快讓空拍機做完好讓出空域來。但是如果遇上的是一連串的到場飛機,空拍機就很有可能會是被犧牲的對象了,終究空中飛的飛機油量是有限的。

空拍機與到場:
這兩者間的關係從這張圖看起來比較沒有像離場那麼嚴重,問題比較發生在到場航機通過ZONLI之後的部份。因為飛機必須以4000呎以上通過ZONLI,在TAZAN前下降至3200呎以上。我之所以強調「以上」,就表示飛行員可能會用比最低限制更高的高度進場。這時候萬一4100呎的空拍機正在接近到場航道的區域運作時,這個取決在飛行員手上的高度就非常可能是一顆大地雷,因此管制員有必要確定兩者靠近時,必須要有隔離的存在。但是程序的MEA限制和空拍機很接近,這該怎麼辦呢?

管制員採取的方法,就是提前開始引導航空器。這時候程序的MEA會被雷達引導的MVA所取代,此時就可以提前讓飛機下降到空拍機以下的高度,當然管制員必須多發幾句話來引導航空器進場,會稍微麻煩一點就是了。那萬一空拍機的高度又很接近MVA呢?這時候當然就是必須要犧牲其中一者了。不是把空拍機趕走,就是到場的飛機要HOLDING啦。如果空拍機可以持續保持目視隔離那當然無妨,這就可能會埋下更多顆的地雷,管制員會變得比較難以掌握,問題真的發生了,飛行員願不願意扛下這個責任還很難說呢....

很多飛行員都不知道台灣其實也是有很多的目視飛航航空器,只是他們大部分不在雷達管制員的頻道內運作,而這些普通航空業的飛航,也的確為空域帶來了不定時的挑戰和趣味,雖然管制員也因此死了不少腦細胞!


**相關文章:2007/11/15 飛行地雷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